人民铁道报:一张手写“车票”串起祖孙情

【字体:   

  每当想起南宁老二家那个可可爱爱的小孙子,我这不识字的老婆子心里就直发痒。这些年,我凭着手中的一张手写“车票”,在城市与乡村间来回往返无数次,也因此与高铁结下不解之缘。
  大半辈子守在村里种地,我连镇上都很少去。直到2023年贵南高铁开通后,我的二儿子在城里扎了根,结了婚有了孩子,我才开始学着坐火车出行。
  老二家的孩子刚出生的那会儿,我急着要进城,大儿子又忙于工作没法送我过去。在两个人再三合计下,我头一回攥着手写的“车票”进马山县站乘车。
  到了车站,看着电子屏上密密麻麻的字、川流不息的人群,我双腿直打哆嗦。“大娘,您要去哪儿?”一个温和的声音传来,是位挂着笑脸的铁路工作人员。我赶忙递上“车票”,上面写着“去南宁,看孙子”和车次信息。她不仅帮我取了车票,还一路护送我上车,发车前反复叮嘱:“车上有啥需要,就找乘务员!”
  自那以后,这张手写“车票”就成了我和火车之间的特殊通行证,而车站工作人员则成了我最信赖的“眼睛”和“拐杖”。袋子太重拎不动,站台的工作人员总会一路小跑着来搭把手;在车厢里找不着座位,乘务员接过纸条后,不仅领我入座,还贴心地把竹筐安置在稳妥的地方。
  高铁列车开得又快又稳,以前从马山县城去南宁市区要折腾大半天,现在只要半小时左右就到了。南宁东站的工作人员渐渐都认得我这个总拎着农产品的老太太,出站口的检票员每次见我,都笑着喊:“小孙子又有新鲜菜吃咯!”还不忘多叮嘱几句出站的路线。
  日子久了,我也摸索出些门道:挑工作日乘车,避开周末的人潮;在车厢里有事儿,就等乘务员推着服务车经过;甚至记住了常帮我的几个工作人员当班时间,远远瞧见他们的身影,心里就踏实。
  坐在动车上,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、楼房,想着马上就能抱上孙子,我心里就暖暖的。铁路人的善意,就像灶膛的火,把这一路烘得暖融融的。我常念叨,等孙子再大些,一定要带他坐这趟动车回村,看看奶奶种的菜园,讲讲这些年高铁上的暖心故事。往后,只要地里有菜、有字条在手,我就还能乘着高铁,把爱一趟趟地送到孙子手上。
  旅客韦丽葵口述  
  儿子覃园介整理
附件:
回到顶部